落日间 xpaidia.com
  • 落日间 xpaidia
  • Portfolio
  • 叙述
  • Update 更新
    • 落日间 Podcast
      • E27 异乡的两生花:再谈游戏与当代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批评与作品 | 落日间 x 卡壳
      • E25 做个哲学游戏吧!| 落日间 x NExT Studios
      • E24 行走在资本与游戏边缘 | x 游戏矩阵
      • E23 在哲学与游戏之间 | 姜宇辉 x 落日间
      • E22 氪金游戏都在骗钱,而艺术家理应穷苦吗 | 落日间 x 聊声与无
      • E21 Ghost x Shell 人工智能与游戏 [0]
      • E20 谜与顿悟 | Artless x 落日间
      • E19 独立游戏开发生存谈
      • E18 四十八小时做个游戏?《剑入禅境》GGJ 2021 Post-Mortem
      • E17 得游戏者得天下:拜登的动森拉票法与政治的游戏延伸
      • E16 虚 构:虚拟建筑学与游戏建构学|城市罐头 x 落日间
      • E15 我们期待的未来也是我们自己
      • E14 工业化浪潮下的中国游戏产业 | TGDC x 落日间
      • E13 游戏能否改变世界:现实主义游戏与一次社会实验(刘梦霏)
      • E12 「祛魅」3A(刘嘉俊)
      • E11 生成的线索:游戏的自在之语 | 低科技 x 落日间
      • E10 一亿年轻人为之疯狂的事
      • E9 如果游戏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
      • E8 电子游戏应该如何面对孩子?
      • E7 冯梦波:对照记
      • E6 从火出圈的《黑神话:悟空》看游戏的文化表达
      • E5 2020游戏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E4 为什么国内大厂很少做单机游戏
      • E3 商场里的艺术游戏
      • E2 Supercell的“无限游戏”
      • E1 他者
      • E0 在落日的时间里
    • 落日一周间 Newsletter
      • vol.1 我总是起不好名字
      • vol.2 抵御无聊
      • vol.3 或许已不再年轻 | 电子竞技
      • vol.4 没有我 |《不在场》
      • vol.5 为了不放弃而放弃
      • vol.6 「完成」是一种能力
      • vol.7 穿好衣服
      • vol.8 当代资本世界生存指北
  • Ficstruction 虚构
    • Paidia 游 戏
      • #1 “严肃”的游戏
      • #2 游戏的高度严肃性
    • Undo 解 构 | 理 论
      • 再重聚:音频驱动的游戏设计视角 Re-Reunion: Audio-Gameplay Design
      • 中国当代艺术场域的电子游戏
      • 游戏设计中的时间
  • Project 项目
    • 指北 Gide
      • 01 当代青年工作自救指北
      • 02 当代资本世界生存指北
  • 日 | 落 翻译计划
    • #1 Brian Eno 生成性音乐 Generative Music
    • #2 Chris Bell 面向友情的设计 Designing For Friendship
  • Demos
    • 《回 声 SOUND RETURN》CiGA Game Jam 2021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 他者与现实
  • 为什么富人赚钱?
  • 财商与消费素养
  • 资本失效的地方
  • 商业之善
  • 尝试理解商业
  • 工作的逻辑
  • 新经济/商业的想象力
  • 创作者经济
  • 创作者的商业主动权
  • 打破自恋的机会
  • 商业世界一样呼唤独特性
  • 更新
  • 关于指北

这有帮助吗?

  1. Project 项目
  2. 指北 Gide

02 当代资本世界生存指北

你远离它、恐惧它,你就不会了解它,更别提去创造性地使用甚至改变它。

上一页01 当代青年工作自救指北下一页#1 Brian Eno 生成性音乐 Generative Music

最后更新于3年前

这有帮助吗?

不要害怕资本,不要谈之色变。

无论是 创作、哲学、艺术还是人文,如果去妖魔化资本,那只会让自己成为资本的附庸。

你远离它、恐惧它,你就不会了解它,更别提去创造性地使用甚至改变它。

他者与现实

商业是人造物的历史,用黑话说,是绝对的他者和外部性。

当我看到原油供应链的图解时,我感觉这太神奇甚至伟大了。

试想原油是在怎样力量推动下最终成为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存在,汽车内的燃油,百姓家中烹饪的天然气,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衣物中常见的聚酯纤维(涤纶)。

你手上的手机,看着的屏幕,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使用的微信,穿着的衣服,你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商业,这些事物是不会来到你的身边的。

商业就是人造物就是经过创造、制作、供应、分销、售卖、宣传、运输到达你的身边的历史。

商业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游戏和规则,只要世界中有他人的存在,那么就一定会有合作与价值的交换。

「商业的世界」的同义词并不是是「肮脏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其他人的世界」。

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哪个人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因此无论哪个地方都有某种形式的贸易/实物交换/货币”

对商业和资本的批评有些时候往往会倒错并且显示出对现实的无知与忽视:

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为什么微信可以免费供所有人使用,而其每天需要在服务器上存储的6.7亿张照片的服务器和带宽的费用是怎么来的。

在《事实》(没读完)中,有一节标题名为《让我们揍我们的祖母吧》,其中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大的制药企业几乎不对贫困人群所专有的疾病做任何研究,包括疟疾、睡眠疾病等。

“我们应该揍他们” 学生说。

这是他们的股东希望这个公司把研发经费投入有钱人才有的疾病上。只有这样,他们的股票才能够获得好的回报。“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看着学生们说,“谁是这些大型制药企业的股东呢?”

“是有钱人” 学生猜测道。

“是那些退休基金。”,我说。

“所以这次我去诺华制药厂的时候不需要揍任何人,因为我不会见到他们的股东,但是你们却会见到这家企业的股东。这个周末,等你们回家去看望你们的祖母的时候,你应该揍她才对。如果你非要找出罪魁祸首的话,那么就应当找那些老年人,因为是他们对稳定的股票的贪婪需求导致了这一切。“你记得去年夏天当你出去旅行的时候,你的祖母给了你一些零花钱吗?那么你应该把这个零花钱还给她,她应该把这笔钱还给诺华,并且要求他们将钱投资到穷人疾病的研究中。也许你已经把这笔钱花掉了,那么你应该揍你自己才对。”

为什么富人赚钱?

对于商业和股票的世界,我们必须承认其中有很多运气、黑箱和投机倒把。

但是在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最首先的原因是:

他们为他人创造了价值。

《小岛经济学》把这种仇富的病态心态说得很清楚:

人们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

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

上述理念与道德取舍息息相关,但与现实无甚关联。

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文中角色为那些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提供了储蓄,并且达成借贷。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

西奥多·莱维特给《哈佛商业评论》写的《市场营销与企业的目的》一文中(该文收入在《营销想象力》)对此说得再清楚不过:

不久以前,许多公司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简单地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就像是说生活的目的就是吃饭。

事实上,吃饭不是生活的目的,它只不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因为人不吃饭就会饿死。利润之于企业,有如食品之于人体,它只是企业的必需品。没有了利润,企业就要关门。企业的利润就是收入超过支出的那一部分,企业称之为正现金流。企业的现金流必须是正的,因为维持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损耗生命的过程。企业要存续,就必须生产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让它们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客户,为其支付足够高的价格;生产过程会造成设备损耗和人员劳累,所以必须有足够多的盈余来更换已被损耗的东西。这个“足够多的盈余”就是利润。这就是为什么说利润只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目的的原因。

除此之外,把利润当成企业的目的在道德上是非常浅薄的。只要良知尚未完全泯灭,谁会去捍卫一个人唯利是图的权利?如果企业找不到一个比赚钱要崇高一些的目的,那么它们在道德上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种想法是过时的,是不得人心的。

而这样的心态同样延伸到了消费主义和广告上。

在消费「消费主义」的今天,或许静下来听听「罪魁祸首」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许会带来更有趣的视角。

广告会不会把劣货强加给消费者?痛苦的经验告诉我,绝不可能。

有少数几次,我们为某些在消费测试中证实比其他同类产品低劣的产品做了广告,结果是灾难性的。只要我费尽力气去写,我当然也可以说服消费者去买某种劣质产品,但是上当只能一次——而我的客户大多数是指望着消费者不断购买他的产品以获利。菲尼亚斯·巴农是第一个观察到这个道理的人,他说:“你可以用广告宣传一种骗人的商品,引诱许多人买它一回。但是,他们慢慢地会斥责你是骗子。

英国工人运动之父、受人尊敬的老约翰·伯恩斯常说,工人阶级的悲剧在于其寡欲。

对我怂恿工人争取较好的生活,我绝不后悔。

参考

财商与消费素养

知乎有个问题让我哭笑不得:请问年轻人是多存钱还是多学习?

答:我建议多学习如何存钱。

正如我观察到的,很多中国的学生甚至成年进入社会的人(包括我自己)都缺少基本的财商。我们的传统家庭和社会似乎对于谈论金钱有某种恐惧感和耻感,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还有实践脱离这回事

—— 经济独立是自我独立的第一步。

反财富的思路会阻止你的致富。

毫不夸张地说,反财富将阻碍你致富,因为你没有对待财富的正确心态,你没有正确的精神状态,不能在正确的层面与人打交道。 —— Naval

落日间E22与商科博士朋友DC聊的时候,她说在学习消费者行为后,她变得更容易意识到生活中卖家的计谋,并且能够更好的去不受到控制并且做出自己认同更合理的消费选择。

这件事情就如同要形成更好的游戏素养,提高对于重复性反馈游戏的抗性,需要见过更多游戏并对游戏的运行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多进行商业和经济的思考,你的商业 / 资本世界的素养/抗性也能够更好提升(如果有的话)。

在基本的财商建立和对金钱的心态纠偏之后,总会谈到投资。

对于这个我也并不完全熟悉也在逐渐接触的事情上,我会推荐且慢/有知有行的创始人孟岩老师的内容,而同样的,格雷厄姆、巴菲特或者查理芒格所代表的专注、复利、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的思考是贯穿生命的,而塔勒布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斯多噶的践行者,也从反面的黑天鹅为我们展现出预测神话的破灭,或许都有助于构建你的投资哲学。

参考

资本失效的地方

最近的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让我发现,对于一切充满迷雾和看似神秘的事物,或许最好了解它的方式就是去捕捉它的边界,它失效的地方,在其边界点上我们总能去思考它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建立合适的认知,无论这件事是游戏技术、人工智能、还是资本与商业。

参考

DC播客中关于硅谷投资的“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文化所举的三个投资失败的例子也是很好的观察透镜。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逐利」资本「失利」的原因,以及社会对于资本投资这件事的「底线」,这三个故事让我重新咀嚼了投资圈的那句金句: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就算你运气很好暂时得到了,你也最终会失去它,就如同股市短期噪声的波动最终都会价值回归一样。

参考

-

除此之外,中国互联网是当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公众号 赤潮AKASHIO 的文章或许能够帮我们一窥究竟,其对于有效、无效垄断,互联网商业所绕的圈子,还有现在火热的投资行业的内卷情况的呈现,都是重新思考我们手边的微信、外卖、公众号的好机会。

参考

商业之善

Naval 在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中《PRIORITIZE AND FOCUS》中区分了地位游戏和金钱游戏。

那些试图攻击获取金钱的人所玩的是地位的零和游戏,而不是商业的共赢游戏。

在生活中,人们根本上是在玩两个大游戏。一个是金钱游戏。因为金钱虽然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能解决你所有的金钱问题。人们意识到这个,所以他们想赚钱。

但他们中有部分人也在玩另一个游戏,那就是地位游戏。他们试图在他人眼里的看起来有高地位,通过说,“好吧,我不需要钱,我们不想要钱。”地位是你在社会等级中的排名。

地位游戏是肯定存在的。这是没办法避开的,但要意识到,大多数时候,当你想创造财富却受到别人攻击时,他们是想牺牲你的利益来提升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正在玩不同的游戏。这是一个更糟糕的游戏。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而不是正和游戏。

而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则以有限/无限游戏区分它们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

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有限游戏是封闭的,人们追逐头衔,人们追求胜利。

人们在有限游戏中获得权力,权力就是某一个人在某个封闭领域中所完成的事情。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不同于固化单一的封闭系统:职场世界、学院体系、或者是某些按照地位,充满阴暗的排挤和竞争的世界,商业世界混杂,但每个商家平等面向着每一个顾客,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或许让今天的商业成为了充满可能性的无限游戏。

而市场、资本还有价格中则蕴含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在资本和商业市场的运作下,每个人基于有限的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进行的选择,而最终通过某种神秘的信息传递的机制使得资源得到分配,整个社会得以运转。

哈耶克在其文章中将这比作「奇迹」。

我故意使用“奇迹”(marvel)这个词,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克服人们在理所当然地看待价格机制之运作时常常带有的那种洋洋自得的心理。我相信,如果这种价格机制是人类刻意设计的产物,又如果受价格变化之引导的人们懂得他们的决策有着远远超出其即时性目的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价格机制早就应当被赞誉为人之心智所达致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了。

这件事就是为何很多成功和令人尊敬的投资者同时也是哲学的实践者和思考阅读的大师,斯多噶学派,卡尔波普尔,他们会自诩为这些哲学的信徒与实践者,而比起语言、商业和投资世界或许是最能得到反馈和理解现实的一条道路。

参考

尝试理解商业

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一个组织创造、传递以及获得价值的基本原理。

通过【重要合作伙伴】 【核心资源】整合构成的【关键业务】,为【细分客户】提供【价值主张】,并且维持【客户关系】,而这一切的运转都是如同人要吃饭一样,建基在【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这个基础运转的循环之中。

或许这种商业模式的理解可作为思考的起点,将模型代入现实中的各个商业现象去思考其运作的方式。

令人敬佩的是,这本《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品的写作及发行推广的过程正是按照他们所写的内容自我进行设计并且得到成功实践的。

“除非采用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写,否则这样一本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书绝不会令人信服”

至少他们没有眼高手低。

参考

工作的逻辑

但要跳脱资本和竞争的首先在于理解工作的「本质」:

有人认为商业利益源于降低员工的薪资。

但没有人会免费工作,没有利益,工作也便无从谈起。员工只要工作就有报酬,而企业主想得到回报则只能等到企业赢利,他们的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也是对成功整合稀有资源的回报。对利润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正是这样的推动力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丰厚的利润正说明一个企业很擅长满足客户的需要,对这样的企业应当予以鼓励,而不应恶意诋毁。

与自由社会中的任何交易一样,就业是一项自愿的活动。

如果人们通过自食其力或受其他雇主雇用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就很少有人愿意接受或继续一项工作了。每个工作的人实际上都在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出价最高的雇主。

小岛经济学如上叙述。

当然,这是基于一个较为透明的模型,现实中劳动者的自我和对就业市场的认知往往不那么清晰,更容易被信息差作为韭菜收割,而这更鼓励我们应当去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且去谋求合适的价值,而企业也会通过各类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公司进行招聘,也有如同奈飞Netflix所做的,给予员工市场上的最高价,并且鼓励员工没事就进行面试,搞清楚自己的价格,并且随时欢迎离开公司。

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并且换取报酬。

如果每个人都说不做螺丝钉,说内卷 —— 除了遇到老板很糟公司很差外,反过来要问的是:那个不是螺丝钉的自我能为他人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吗?别人要怎么为你这部分的价值付费?

如果你不希望做重复性工作得到金钱,那你能做怎样的创造性工作?

螺丝钉的反面不是空闲而是创造。

参考

新经济/商业的想象力

互联网就是一台拷贝机

今天一个丰饶的世界。

就如同《长尾理论》所说,长尾理论阐释的实际上是丰饶经济学(economics of abundance)—— 当我们文化中的供需瓶颈开始消失,所有产品都能被人取得的时候,长尾故事便会自然发生。

这是建基在服务器存储、传输、处理器计算能力这三驾马车的飞速发展,单位价格开始无限趋近于零的趋势所导致的。

网络的连接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更有可能去接触到任何一个可能的节点和人。

而长尾的本质是指数的增长和复利,而这本身就是现实运作的规则(复杂系统与涌现),长尾市场是没有被经济匮乏而滤去真面目的文化,多样性(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事物)/ 不平等性(某些事物的质量高于其他事物)在网络效应影响下,经过声誉或口头传播效应,会让事物更容易趋近和让更多人看到(涌现),而这就像投资一样,最终在时间中进行价值回归。

当拷贝极大丰富的时候,它们就一钱不值了。 当拷贝极大丰富的时候,没法被拷贝的东西就变得稀缺和值钱。

不同于传统的原子世界经济学,建基在互联网上丰饶的比特世界拥有着不同的反直觉的经济逻辑,其关键词是「长尾」、「免费」、「网络效应」,而对于此展开论述的K.K,Anderson 的文章,今天依然值得阅读。

因为我自己对于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以及「比特币 」(Bitcoin)并不了解,所以不对此发表看法。

但面对它同样不能去恐惧排挤或无脑热情拥护。

或许思考可以从「主权货币作为一种信念系统」(《人类简史》),美元成为通用货币之后可以无限增发(《小岛经济学》),互联网关于稀缺性与充裕经济的改变(K.K)出发。至少明白 1 区块链技术和炒币这两回事是可以分开应用的 2 而虚拟货币之间的工作原理和区别:狗狗币当初作为比特币的嘲讽物出现,提供「无限增发」的可能;而以太坊(ETH)和比特币所不同进行的POS (Proof of Stake 权益证明) 与 POW(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 的方式 3 而虚拟货币的信念系统的建立需要谁来进行支撑,和主权货币的冲突如何化解?4 而购买虚拟货币这件事如果交付于一些并非占有服务器和算力等云资源的非互联网巨头的创业组织或交易所是否可信?

这些问题以及正发生在艺术行业的NFT争论都是关于丰裕和稀缺经济有趣的思考例子。

参考

-

创作者经济

互联网经济不仅开始改变了传统工作的方式(自由职业,远程办公,数字游民)

也为如今的创作者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能去链接更多的人(而不是去取悦特定的买家或甲方)。

随之而来而出现的便是「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能否借助互联网,遵从自己内心的创作而养活自己?我们能否可持续地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并且以此获得财富?

就像是《小狗钱钱》那位为小女孩付钱的大人鼓励的那样: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并且得到报酬,对此并不应该感到羞愧,正是因为你对它有热情,你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所以你理所应当获得更多的报酬。

K.K的一千个粉丝理论被人所传播和实践并非没有道理:

只要你有一千个铁杆粉丝,你就可以生存下去,并持续创作。

而基于此展开的交相辉映的不同商业模式也出现了各种分野,知识付费课程、订阅制、众筹、还有关于开源、捐赠赞助与免费的不同形式的交叠,礼物文化的重构,这是商业想象力对于传统模式的一次更迭。

参考

而关于免费与开源这件事,一个常被人提起的例子可能是电台司令乐队(Radiohead)的专辑《彩虹之中 In Rainbows》,Chris Anderson 在《免费》之中论述了这一事情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电台司令乐队在其《彩虹之中》专辑发行时尝试开展的“顾客自主出价”试验所取得的成功仍堪称一段传奇。乐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将其第七张专辑放入音像店,他们采取了在线发布的方式,请乐迷们自行决定购买专辑的价格。有些听众选择免费下载,而另一些听众则支付了超过20美元的费用。

总体上,这张专辑的平均售价为6美元。

《彩虹之中》成为电台司令乐队在商业方面运作最为成功的一张专辑。

在一个大多数音乐销量急转直下的时代,电台司令创造了下列令人惊愕的数据:• 此张专辑在全球大卖300万张,包括乐队官方网站的下载版、实体CD、双碟精装版和黑胶盒装版销量,以及iTunes和其他数字零售商的销量。• 豪华盒装版,售价80美元,共售出10万张拷贝。• 电台司令乐队从该专辑实体CD发行前的数字音乐下载服务中赢利数额超过其之前发行专辑各种版本的总收入。• 实体CD发行时,也就是“顾客自主出价”数字格式专辑发行两个多月后,该专辑仍位居美国和英国歌曲排行榜榜首,而且iTunes的付费数字音乐下载也占据榜首位置,首个星期销量达到3万张。• 该专辑发布之后,电台司令乐队进行的巡演规模属历来最大,售出门票共计120万张。

这或许礼物文化和分享互惠的经济模式理想的可能,资本的盈利与作品无私分享达成一致。

在这件事上,或许艺术家和人文创作者应该早些开始向程序员群体学习。

许多程序员大牛们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众多开源的免费项目,无私地分享出来。这个团体和社群是极为有爱的,它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些创造的全部,去使用它们,从中学习甚至改造和推进他们,我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并深深感激于他人的帮助。

而这些创作者也收到了尊重、信任,以及愿意以自己的创作、超链接、还有赞赏的回报。

-

参考

创作者的商业主动权

创作者应该夺回商业化的主动权。

如果你不愿意自己去构想自己的商业化,你只能被迫的被人构想商业化,你不愿意意识到你的创作所拥有的权利,你所免费使用的软件的商业逻辑,你就没法接受和去推动自己发现更好的能够提供的价值。

当我看到很多充满着「独立精神」和「批判性」的公众号一边在正文中插入python的广告,推送五六篇广告,一边批判消费社会和资本时候我就哭笑不得,我要么理解为一种手眼不协调,要么只能理解成他觉得需要赚钱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做 —— 只好和大家做一样的事,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或许是比较糟糕平庸的一种商业实践 —— 出卖阅读者的注意力和体验,这甚至还没有那些手眼合一的实践者要来得令人尊敬,因为他们或许反而在消费「反消费主义」。

打破自恋的机会

理想主义和为钱妥协、远方和苟且往往被对立起来,构成人文的英雄悲情英雄的叙事,更有甚者成了被害妄想。

或许叙事背后映照出的是艺术家的自怜与对商业的匮乏理解。

要提供给顾客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盲目给他们提供你自己想要生产的东西。

“满足用户需求”有两种理解方式

一种是妥协,满足动物性需要,被动地面向市场开发。

在今天,同类人相信同类人,自上而下的宣传在失去效力。其他消费者的行动往往是最有用的指示信号,因为他们的动机与我们最为统一。你只有把大部分人当傻瓜才能解释为什么没人理你。

做着「消费主义宣传」的广告人都能说得很好:消费者不是低能儿,她们是你的妻女。

对商业和对价值意义考量是创作者自我反思的机会,

创作者确实应该害怕商业世界,因为在这里,要直接面对的是真实的观众,你努力破开了理论和有限群体话语的保护罩,你接触到了每个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情感,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何面对现实且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围绕自己旋转的。

诚然,作品是无法被金钱量化,但是好的作品让我们愿意为之掏钱肯定。

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用时间和金钱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热爱与尊重。

艺术家在互联网的今天有机会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而这并不是所谓「迎合大众」的庸俗。

因为所需要的并不是迎合十亿人中的七亿人,而是在十亿人中找到喜欢你和欣赏你的一千个人。

艺术家如何从稀缺性的构造转向共享,每一个听众、观众或读者都是共同兴趣和特殊兴趣的一个独特的混合体,长尾经济与互联网是一个机会,这意味着无论你的创作再如何高端和怪异,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

参考

商业世界一样呼唤独特性

「垄断」在过去往往是一个糟糕的词,其象征着某种「竞争失效」。

但是在今天的互联网和创作者经济中,这个词拥有了良性的意涵:

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人),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

无论是 Naval Ravikant 所说的 「特殊知识 Special Knowledge」、Peter Thiel 所说的「垄断」、或张宁Neo书中表述的「个人垄断」、杨米·穆恩 所说的「Different」真正的差异化、亚马逊CEO贝索斯所说的独特性(原创性)都是在说同一件事。

而或者是拿文科生能听明白的话说,一个怪物般的主体,又被齐泽克称作「独体(sin-gularity)」、「不可穿透的原子性的主体性」、或者是康吉莱姆 - 福柯 意义上的「怪物」以及 德勒兹意义上的 「生成—动物(devenir-animal)」,这样的一个人/公司。

在这里的是一个相当反直觉的结论:

虽然资本和商业世界尝试着同化你,把你卷进作为机器的一部分,但真正的商业逻辑却希望你做自己。

去做一个商业和资本机器无法化约的点。不要做最好的,做唯一的。

一个「怪兽」,一个奇点 Singularity

「Productize Yourself to escape competition」

如何逃脱内卷的方式就如同一家企业如何从市场中脱颖而出一样,无可替代才能真正逃脱竞争。

要变得富有,就要积累所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不要做最好的。做唯一的。小时候让你感到怪异的东西可以让你在成年后变得伟大 —— 如果你不失去它的话。—— K.K

如果你创造和出售的事物从根本上衍生于你是谁,那就没人能和你争。

有谁能和乔·罗根(Joe Rogan) 或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竞争吗?没有。有人能谁能比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画出更好的《呆伯特》(Dilbert)漫画吗?没有。有谁能比比尔·沃特森(Bill Watterson)画出更好的《凯文的幻虎世界》(Calvin and Hobbes)漫画吗?没有。他们是原创的。

—— AngelList 创始人,风险投资人 Naval Ravikant

我真正要求你们做的是拥抱并现实地认识到保持这种独特性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个世界希望你融入它,它会千方百计地吸引你,但别让这种情况发生。你必须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付出代价,但这是值得的。

—— 贝索斯

而就如同破圈的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游戏科学成功的思路是:做让自己激动和有感觉的事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与市场的交叉点与相切的地方,所以他们必然得到市场应有的承认,在发布的那一天彻底引爆。

我仍然愿意相信这一点。当人决定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好事情就会到来。

参考

-

2021/5/12 发布

更新

关于指北

所谓指北系列只是我们所瞥见的一系列理解世界和生活的可能,

这是自己写给自己,以及身边囿于工作与生活,疲于奔命的当代工作青年的。

当我们面临可能的“内卷”,“奋斗逼”,“996/007”,“资本主义异化” 等,我们或许需要做点什么,「指北」系列希通过不同方面的叙述尝试还原一种有关于生活,自我寻找,自由,价值感的现代生活的“非主流”方向,这条路或许是斯多噶Stoic生活哲学在今天的变型。

指北系列或取材于落日一周间Newsletter,区别在于写作风格、并且会持续更新和不定期维护。

这并不是成功学的「指南」,而是面朝未知的出走,故名“指北”

我只推荐我看过的材料和我自认为真正理解的内容

我记下行程上的路标与要前进的方向,但无法保证其结果

把 Guide 去掉u变成 Gide,只因想起 安德烈·纪德在《人间地粮》中写

「把书都烧掉,然后出走吧」

希望这些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前进

叶梓涛

2021/5/11 落日间

  • 「指北」系列是 跨界游戏媒体实验室 「落日间」 的子栏目

  • 欢迎通过订阅公众号、邮件订阅来持续获得更新

西奥多·莱维特《》

彼得·希夫等 《》

大卫·奥格威《》

丹•艾瑞里《》(在读)

博多·舍费尔《》

罗伯特·清崎《》

投资 与 / 张潇雨 / 孟岩 《》

/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等《》

塔勒布《》

资本失效的地方,一个最好的例子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摧毁了很多所谓经济学的理论和美梦,被电影反复演绎,如同《大空头(2015)》,或许作为凯恩斯学派对面的奥地利学派的思路对此的解释更加让人信服(彼得·希夫等 《》),而安然度过次贷危机的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 在其写作《债务危机》(未读)的同时也制作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30分钟的视频短片,用清晰地方式描述了经济的周期还有必然发生的去杠杆化的过程。

次贷危机 《》

Ray Dalio 《》

而反面,这些故事或许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视角 —— 那些被资本改变了「初心」的人,那些屠龙的少年是如何变成妄人的。这似乎回到了当年的「」的辩论,但其实资本、网络都只是规模化、是放大器,是杠杆。当孙正义把愿景基金的60亿美元放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时候,这并不是改变了他,而是放大了其错误,他扭曲的认知失调,并且在资本的循环中把谎言越滚越大最终破裂。

HBO《 》/ / 小说:约翰·卡雷鲁《》

Hulu《》/

Hulu 《》 /

赤潮AKASHIO / /

Naval 《》/

詹姆斯·卡斯《》/ 以前写的

哈耶克《》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等《》

播客我会推荐第一财经杂志出品的短播客节目:《》

还有商学院研究员的友人 DC 所做的播客 《》

关于工作的更多内容可以参考《 | 「指北」系列》

帕蒂·麦考德 《》

《》

我和网友@洄游的猹对于《小岛经济学》的

Kevin Kelly / 《》

Chris Anderson 《》《》

晚风说 /

ArtJeff

ARTFORUM杂志

K.K 的一千个粉丝理论《》

/

/

众筹: / 摩点

在这点上,开发了世界三大前端框架Vue.js的中国程序员尤雨溪(Evan You)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从为Google Chrome 开发JavaScript插件到被发现进入在Google的(顺便:谷歌的创意实验室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开源的)工作,从业余到全职开发和维护着Vue.js至今,Vue.js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受到了许多人以及企业的赞助,而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其独立性,他也没因此「成为恶龙」。

尤雨溪 Evan You: / / Vue.js 的

借助Patreon的Sokpop

说唱歌手小老虎的

Nicky Case的 Patreon赞助页面 /

/ /

马塞尔·莫斯《》

Rocky 礼物文化 Gift Culture(2/2)

而或许另一种是拿掉自己的自大与傲慢,思考自己的「才华」到底能创造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找到对应的人的意义,而不是自恋自怜自爱,世界不会像是《》一样人都和你生活在不同次元,利他主义与自我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大的对立。

落日间 《》

Naval Ravikant 《》 / / / 《》/

K.K 《给年轻人的99条建议 》

张宁《》

彼得·蒂尔等《》

扬米·穆恩《》

个人品牌可参考

吴冠军《》

姜宇辉 刘美娟 《》

祝佳音

*2021/5/18 我觉得节目《十三邀》中的几期很适合展现一个人文知识分子-许知远,是如何尝试进入和理解商业世界的局促不安与倾听的尝试的,或许可以参考这么几期: / / / ,都展现出非常有趣的张力。

欢迎通过公众号,或 给我更多反馈

除了特别注明,正文中提到的所有内容和书籍都是自己看过,对每本书的评价可以参考。

🐖 也欢迎支持「落日间」的创作:

营销想象力
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小狗钱钱
富爸爸穷爸爸
有知有行
孟岩
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
成为沃伦·巴菲特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2017)
B站
稀缺 :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随机漫步的傻瓜 : 发现市场和人生中的隐藏机遇
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大空头 The Big Short (2015)
30分钟了解经济机器的运行原理 How Economic Machine Works
B站
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直流电Vol.003|真还是假:再谈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2019)
B站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弗莱骗局 Fyre Fraud (2019)
B站
WeWork:470亿美元独角兽的崛起与破裂 WeWork: or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 $47 Billion Unicorn (2021)
B站
“资本家”也内卷了起来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垄断的困境
PRIORITIZE AND FOCUS
中文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书评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商业模式新生代
商业就是这样
聊声与无
01 当代青年工作自救指北
01 当代青年工作自救指北
奈飞文化手册
01 当代青年工作自救指北
讨论
新经济,新规则
Better Than Free
中文版
长尾理论
免费:商业的未来
E90:谢晗剑 (Jan) | 祛魅比特币
文字
Naval Ravikant’s inspiring Blockchain tweetstorm
POS (Proof of Stake 权益证明) 与 POW(Proof of Work 工作量证明) 本质都是什么?
他们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他们不买艺术品
代币套路:蒂娜·里弗斯·瑞恩谈NFT
1000 True Fans
迟早更新:订阅制的两个半问题和一个隐喻
Making is Show Business now
S5E03|创作者经济为何开始在美受到追捧?
Huhu《创作者经济》分享笔记
How Much Money I Made From Game Development This Past Year ?
Substack is for independent writers
View of Content Moderation
KickStarter
《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故宫首款互动解谜游戏书
创意媒体实验室
Vue.js: The Documentary
E70 和Vue.js的创造者尤雨溪聊开源软件
赞助页面
One Year of Sokpop Games Subscription on Patreon GDC
爱发电界面
Nicky Case is creating playful things
Post-Copyright World
灰机wiki的赞助页面
面包多
爱发电
Patreon
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礼物文化 Gift Culture(1/2)
源泉
E22 氪金游戏都在骗钱,而艺术家理应穷苦吗 | 落日间 x 聊声与无
亚马逊 CEO 贝索斯的最后一封信:世界想让你做普通人,别信
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
FIND AND BUILD SPECIFIC KNOWLEDGE
中文
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续
99 Additional Bits of Unsolicited Advice
中文版
创作者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Different: 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落日一周间vol.7 穿好衣服
齐泽克为何关注《三体》——由大众文化重思话语政治与怪物政治
怪物、畸形与幽灵—— “怪物”概念的三重变体
如今我风华正茂:游戏科学如何制造《黑神话:悟空》丨触乐
许知远对话王小川
许知远对话胡润
许知远对话薇娅
许知远对话吴晓波
yzitao@foxmail.com
豆瓣页面
支持我们
KIDS - Playables
齐泽克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2012)
【中产阶级的现金流】
《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2019) 》/
Kevin Kelly Out of Control (Reading)
RadioHead 彩虹之中 In Rainbows